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王震将军率领人民解放军一兵团,西出祁连,挺进新疆,与新疆“三区革命民族军”、陶峙岳将军统领的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当时的新疆,经济凋敝,贫穷落后,几乎没有工业,农业也处在原始生产方式,当地各族百姓尚难温饱,无力供养近20万众的大军。部队一方面分兵平叛剿匪,另一方面派出干部帮助地方进行民主改革和建党、建政。同时,为不给地方增加负担,解决军粮等给养,这支曾在南泥湾大生产以及太行山屡建奇勋的英雄部队,又开进渺无人迹的千古荒原,安营扎寨,屯兵生产。由此,揭开了新中国最早的“屯垦戍边”序幕。
大生产之初,艰苦卓绝,筚路蓝缕,王震将军同士兵一样,肩负纤绳拉爬犁运片石筑路和平渠的故事,曾轰动了乌鲁木齐城。兵团创史人之一的张仲翰将军挑筐拾粪的轶闻传遍开都河。天山南北,玛纳斯河畔,大漠边缘的荒原上战旗漫卷,红星闪耀,10万将士纷纷拉动了“军垦第一犁”。
1952年2月,乍暖还寒,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发布组成产业军的命令:“把战斗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于是,10万将士转为生产部队,他们把作战地图变作生产地图,战马变耕马,炮兵的瞄准镜变成了开荒造田的水平仪。大规模的屯垦事业让亘古荒原戈壁沸腾了。1954年10月7日,新疆建设兵团应运诞生。从此,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建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便成为实践毛泽东屯垦思想的最佳组织形式和最好载体,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由此起步。
一代代军垦人披肝沥胆,在大风沙暴肆虐淫威之下,在旱灾横行之中,在盐碱危害祸及生命的荒原上,治理了百余条河流,修筑了112座水库,打机井2500眼,修排渠、灌渠竟达10万余公里,植树造林250万亩,封沙育林近400万亩,培育草场近5000万亩。
兵团人同严酷的大自然抗争搏击的50年,每一个脚印都深藏着一个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故事。
创业之初,一位年轻的女兵在修水渠背石头时,绳子被磨断成了几截,一时找不到绳子,姑娘毫不犹豫地“咔嚓”一声把一对又粗又黑又长的大辫子剪了下来,拧成绳子继续背石头……浸染着汗水血花的石头和少女的美丽缠绕在一起。
今天,当人们漫步飞机播种、自压喷灌、联合收割机游弋麦海的兵团农场时,谁能料想这方沃土就是当年的盐碱滩?如今的兵团,今非昔比,耕地面积已由1954年的115万亩发展到1600万亩,总人口已由1954年的17.5万人增至240万之众。百万兵团职工在7万余平方公里的辖地和戈壁深处建起了200多个小城镇,在世界闻名的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的周边,绿染黄沙,174处人工绿洲星罗棋布,生机盎然。
改革开放20年,给新疆建设兵团更注入了活力和生机。兵团治理沙漠、科学种田、规模经营举世闻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化程度高、农工队伍素质好、内陆干旱地区独具一格的现代农业体系。兵团以仅占新疆13.9%的人口,生产了占新疆比重25.4%的农业总产值和占16.2%的工业总产值,生产了占新疆总产量18.5%的粮食,40%的棉花,30.9%的油料,44.5%的甜菜,兵团棉花和油料的人均产量居全国第一,棉花年产全国第一,总产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区第七。新疆50%的出口创汇商品来自兵团。
环顾世界近现代史,只有中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称作人类发展拓荒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特例。正如世界银行一位官员所述:“由退役军人组建的绿色开发部队,是中国的一个创举,创造的是一个辉煌。它的出现,为世界性的开发事业做出了良好的示范。”